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条款和信息安全》

e1_banpc.jpg e1_bansj.jpg

新闻动态

新嘉拓总经理:国产高端设备无秘密
  • 发布日期 2016-07-07

  • 浏览量:2372

  • 发布者:璞泰来


当得知全球聚合物锂电池龙头企业ATL的90%以上涂布机设备都采购于同一家设备厂商,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企业挺“牛”的?如果一家企业从来不招聘同行业的人才,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企业挺“傻”的?


在很多陌生人眼中,新嘉拓只是一家国产涂布机制造商,但它却赢得了锂电池巨头的订单和尊重。


和新嘉拓创始人齐晓东交谈,没有企业老板的架子,适意、随和;听说记者要采访,他满口谦虚,“所有的成绩都归功于团队。”

然而,就是这位“技术达人”,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带领新嘉拓在涂布机领域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自主创新”也成为了新嘉拓的第一个成功标签。

  

在中国,做高端设备并不是个好生意。长期以来,进口设备以绝对优势盘踞于中国市场,大多数锂电池制造企业心甘情愿花高价购买进口设备。

  

早在2005年,深圳就已经成为全国3C数码产品制造的集聚区,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快速带动了当地的锂离子电池产业爆发式发展。然而,电池的合格率与一致性却成为了当时众多锂电池企业进军笔记本电脑这个高端市场的瓶颈。

  

电池性能不稳定、良率低在一定程度上跟加工设备低端有关。而当时国内的大多设备厂集中在价格较低的低端机型上,设备精密度可想而知。

  

这让当时还在新松机器人担任技术市场部经理的齐晓东的“鸿鹄之志”涌上心头,萌发了抢占锂电设备高端市场的想法。

  

在齐晓东看来,从低端设备“红海”的缝隙中寻找市场机会一定会相当困难。而中高端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把设备卖给高端市场

    

在2005年成立初期,新嘉拓涉及的产品除了涂布机,还包括极耳焊接机、卷绕机等机型。由于每种机型的设计原理相差很大,生产线拉的很长,这种非标的生产线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又非常高。

  

而当时的机电人才在广东相对贫乏,在公司资源有限,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瓶颈的情况下,齐晓东陷入了对企业发展规划的思考之中。

  

此时,一年前刚刚IPO上市的国产激光设备制造商大族激光的成功经营理念,让齐晓东茅塞顿开。

  

“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只有专业才能成功。”在他看来,大族激光的上市,基于其专注与专业的态度,专注核心技术并将其在应用领域扩展,最终把细分领域的设备做到极致。

  

核心团队专注核心技术的创新积累,将企业有限资源集中用力于客户需求的关键点。齐晓东坦言,当年华为总裁任正非对华为的战略调整让他下定决心做出选择。“华为至今的力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华为只能在非常小的领域集中资源保持优势。”

  

最终,新嘉拓选择了涂布机作为公司产品发展方向。因为涂布机是锂电行业的重大关键设备,涂布工序是影响电池性能的最关键工序之一。

  

“我的履历和背景决定了我只能做中高端涂布机。”话语中齐晓东带着对技术的把握以及骨子里的优越感,但事实上,他还是经过了精心的市场调研。

  

国外进口的设备种类可靠性很高、价格卖得也很高、利润空间很大,但是销量很小。有的国产设备销量很大,利润空间却非常微薄。而新嘉拓定位在中高端,力图占领市场最优异的资源、最核心的客户资源。

  

这就是齐晓东眼中的“精准市场目标“。

  

他认为,企业只有站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利润和订单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合理利润才能保障新技术的研发创新,保持企业持续的技术领先。而不是见单就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中,失去了企业发展的方向。

  

此外,在广东深圳这一带的用工成本比较高,定位技术型高新企业的新嘉拓,在低端价格战中并不占优势。何况,一直期望将品牌作为宝贵无形资产来经营的新嘉拓,并不希望用低廉的产品拉低企业形象。

  

为客户创造未来的价值

       

不过,设备卖不卖得动才是大问题。

    

“已经投入这么多,我们没有退路。”在齐晓东的眼中,新嘉拓在关键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上应该具有鹰一样的广阔视野和一飞冲天的胆魄。技术研发企业,知识产权的竞争和保护是非常 关键的,但企业如果抱紧技术图纸,就会变成蜗牛 壳,反而成为企业的负担。

    

企业能够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根本,是企业自己要跑的比别人更快一步;同时技术要沉淀在团队 中,要让创新文化沉淀在团队的DNA里。这种文化 的形成是最有效的创新保障,不会因为个人的变动 而被复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是自有而不 可复制。

    

新嘉拓曾不可思议的向未来的潜在对手提供技术而换取更大的潜在合作市场,看似象赌局一样的 冒险,实际是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强大自信心。

    

也正是这一次赌对了的“赌局”,成了齐晓东创业经历中最得意的一件事,也是新嘉拓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011年抢先进军隔膜陶瓷涂覆领域,新嘉拓 选择了最佳的时机。而市场的回报也印证了齐晓东 的准确判断。

    

“目前国内主要的隔膜厂都在使用新嘉拓的陶 瓷涂布机。”在齐晓东看来,企业必须不停的优化 产品结构。“企业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企业适合做哪 些产品,而企业也必须利用自身的资源并结合行业 的结构特点实施发展路线,依靠最适合市场需求的 产品以及前瞻性技术。

    

为了保持技术与国际同步,齐晓东毅然选择了进军海外市场。事实也证明了新嘉拓的涂布机已经具备与国外设备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公司的产品已经出口到欧洲、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并在欧洲市场签署了代理合同。

  

但齐晓东并没有停止脚步,在他看来,当时新嘉拓的涂布机设备与日本设备的精度已没有太大区别,但涂布速度还达不到进口设备的性能指标,尤其是在双面涂布功能上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地方。

  

如今的新嘉拓,产品已经完整覆盖了涂布产品线,包括挤压涂布、转移涂布、实验室涂布、还有隔膜陶瓷涂覆和导电剂涂覆的微凹版涂布机等。

  

任何技术创新和产品是企业的“形”,而满足市场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才是企业生存的“神”,与客户长期深入的研发合作才可以让企业做到形神兼备。

  

齐晓东认为,只有聚焦客户市场和发展,关注客户未来,才可以为客户创造未来的价值,从而为企业保持最先进竞争力提供保障。

  

新嘉拓在高精度实验涂布机、隔膜涂布机、挤压涂布机等产品的开发,都是着眼于客户未来的发展。新嘉拓正在用不懈的创新动力,引领国产高端涂布机走向进口替代之路。

  

凭借在技术上的持续创新,脚踏实地的耕耘,最终都转化为商业上的回报。而这些又为新嘉拓的下一个研发周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高端设备研发制造并没有多少秘密,靠“投机”来改变企业命运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不断的创新保持优势。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卓越。”这是齐晓东和新嘉拓的第二个成功标签。

  

核心团队文化支撑跨越式发展

    

而当企业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难以回避的人才流动问题摆在了齐晓东的面前。

  

挖角现象在每个行业都难以避免,锂电行业亦然。市场竞争也是人才竞争,公司的发展不仅依靠个人力量,更重要的是发挥优秀团队的力量。

  

“恶性挖角必然会侵蚀人才的忠诚感,极易形成恶性循环”。齐晓东对行业的不良现象颇为担忧。

  

“身正不怕影子斜”,齐晓东给新嘉拓制定的的招聘规则就是基本上不要同行,更不会从竞争对手挖角。

  

新嘉拓的技术团队成员在成立之初并不是行业内的人。“新嘉拓的核心技术团队都是经过沉淀留下的,基本上是认同企业文化的人。”齐晓东从不担心自己的员工被挖走。

  

技术出身的齐晓东带有浓厚的研发情节,这也为新嘉拓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研发氛围。

  

技术人才只有在新嘉拓这种研发的氛围中才会不断创新,如果到了另外一家创新意识弱的公司,失去了“适合生长的土壤”,那他的技术创新能力就会退化。

  

目前新嘉拓的技术团队有30多人,而这些技术人才都是在新嘉拓扎根多年的“老战友”。齐晓东表示,这个团队不是人为筛选的。如果大家理念不同,肯定干不长。否则大家看到一些机会,就去投机去了。“最终能一如既往跟随新嘉拓成长的员工,一定是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高度认同的核心员工。”

  

新嘉拓培养人才的另一大法宝就是允许犯错。齐晓东视其为人才提供生根发芽的土壤,只有如此,才能让想通过“挖角”捷径的竞争对手望洋兴叹,空手而归。

  

“新嘉拓的核心技术不是在某一个人身上,而是沉淀在整个团队中。”齐晓东对于团队的稳定性信心满满,因为即使挖走其中的一两个人对竞争对手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别人也复制不了公司的技术。

  

国内的涂布机外观结构相似,包括涂布方式都类似,但对工艺的了解,细节设计方面却差异巨大。新嘉拓正是用自己的日积月累的沉淀,将企业的创业团队成员打造成了一颗颗闪亮的“珍珠”。

  

齐晓东把人才比作珍珠,自己则是穿起这串珍珠的那根线。如何将自己蜕变成穿起“珍珠”的“红线”,则是掌舵人必备的本领。

  

这要归功于齐晓东自主创业前在国企设备研发部门的锻炼,培养了他深厚的装备研发制造功底。同时,项目制的研发流程,也为他从技术研发走向管理打下了基础。

  

在新嘉拓的员工眼里,齐晓东是一个技术思维与经营思维都很卓越的领导。

  

“领导层的战略有多远,企业才能走多远;而企业战略的效果,两三年就会有分晓”。齐晓东认为,经营思维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战略规划。“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在创新路上,新嘉拓始终努力前行……”这是齐晓东给新嘉拓设定的第三个成功标签。


《高工锂电》设备专刊   文|本刊编辑   张亚舒 

分享至: